昔人怎样防控瘟疫:隔离始终是手段
2020-03-11



历史上的今天.png

1161年3月11日,中国南宋刊行纸币交子,是全球最早的钞票 。

1904年3月11日,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刊物《东方杂志》在上海创刊 。由于其内容包括万象被称为“杂志的杂志” 。

1912年3月11日,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宣布《中华民国暂时约法》,并劝禁女子裹足 。

1988年3月11日,中国残疾人团结会首届天下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。

1995年3月11日,中美正式签署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 。


昔人怎样防控瘟疫:隔离始终是手段


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,由于现在没有特效药,对病人和疑似病人举行隔离,也就成了防控疫情最主要的行动 。用隔离的要领切断熏染源,控制疫情伸张,自古以来就是防控熏染病最切实有用的步伐 。

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录,早在秦代,若是发明修筑长城和为宗庙砍柴的劳役患上了麻风病,就要送往“疠迁所”实验强制隔离,以便控制麻风病的熏染 。因此,秦代的“疠迁所”可以说是天下上最早的熏染病隔离场合 。不过,“疠迁所”并非治病救人的医院,而是恐怖的杀人场合 。病人送进“疠迁所”之后,要么被投入水中淹死,要么被生坑,可见秦代官府看待熏染病患者十分野蛮 。


汉代熏染病患者的待遇要比秦代好得多 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纪录,西汉元始二年(2年),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,民间疫病盛行,汉平帝下诏将患者隔离在空置的府第或客店中,并提供医药 。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也纪录,东汉延熹五年(162年),中郎将皇甫规率军西征姜人,军中疫病盛行,死者十之三四,皇甫规下令将熏染的官兵统一安顿到“庵庐”中举行隔离治疗 。显然,用隔离治疗的方法控制疫情,在汉代已起源形成一种共识 。


古代瘟疫夺去了无数生命,由于其时医疗水平低下,熏染病患者存活的几率并不高 。据曹植《说疫气》文中形貌:东汉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的大瘟疫,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”,甚至整个家族殒命殆尽 。才华横溢的“建安七子”中,就有五人染病去世 。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,幼年时家族生齿有二百余人,但不到十年,家族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殒命 。正是由于不忍眼见疾疫横行,张仲景才立志学医救民,厥后成为了“医圣” 。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,对熏染病患者实验隔离成为了常态 。《晋书·王彪之传》纪录,东晋永和(345-356年)末年,疾疫盛行,其时有这样一条划定:朝廷官员家中有三人以上熏染盛行疾病,纵然官员自己未病,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 。由于他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或处于潜在期 。这一步伐相当于现在熏染病防控中的对亲近接触者举行居家隔离 。


隋唐时期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生长,医疗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 。其时,除了官方的医疗机构之外,释教寺庙也开设众多病坊,收养贫病的平民 。其中专门用来隔离和治疗麻风等熏染病患者的病坊,被称为“疠人坊” 。《续高僧传》卷20《僧人智严》纪录,唐太宗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僧人智严住进了石头城(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)的“疠人坊”,逐日除了向麻风病人布道说法外,还替他们治病,甚至为他们吸吮脓包,无所不为 。智严僧人在疠人坊中生涯了十多年,直至唐高宗永徽五年(654年)去世 。


两宋时期,病坊改称“安济坊”,由官府管理并提供经费,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疾疫防控机制 。《宋史·食货志》纪录,北宋崇宁(1102-1106年)初年,蔡京主持朝政,建设了一套完善的赈恤系统,在天下各州县普遍设置了“居养院”、“安济坊”和“漏泽园” 。其中“安济坊”配备有专门的医护职员,病人在“安济坊”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 。关于熏染病患者,单独安排居室,实验隔离治疗 。蔡京是史上著名的奸臣,被列为“北宋六贼”之首,可他推行的社会救助制度,却让宽大穷人获得了实惠 。


元明清三代,种种疾疫频发,仅鼠疫和霍乱这两种熏染病,就导致了数以万万计的人丧生,可其时的防控手段却泛善可陈 。除了对熏染病患者实验强制隔离步伐外,达官朱紫往往只顾自己逃命,远远逃离了疫区 。如满清顺治八年(1651年),京城天花病毒大爆发,顺治天子为阻止熏染,竟一溜烟跑到几百里外的遵化逃避了数月 。


祝好朋侪长征步向三春迈,伟业图从四化描!

昔人怎样防控瘟疫:隔离始终是手段



历史上的今天.png

1161年3月11日,中国南宋刊行纸币交子,是全球最早的钞票 。

1904年3月11日,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刊物《东方杂志》在上海创刊 。由于其内容包括万象被称为“杂志的杂志” 。

1912年3月11日,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宣布《中华民国暂时约法》,并劝禁女子裹足 。

1988年3月11日,中国残疾人团结会首届天下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。

1995年3月11日,中美正式签署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 。


昔人怎样防控瘟疫:隔离始终是手段


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,由于现在没有特效药,对病人和疑似病人举行隔离,也就成了防控疫情最主要的行动 。用隔离的要领切断熏染源,控制疫情伸张,自古以来就是防控熏染病最切实有用的步伐 。

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纪录,早在秦代,若是发明修筑长城和为宗庙砍柴的劳役患上了麻风病,就要送往“疠迁所”实验强制隔离,以便控制麻风病的熏染 。因此,秦代的“疠迁所”可以说是天下上最早的熏染病隔离场合 。不过,“疠迁所”并非治病救人的医院,而是恐怖的杀人场合 。病人送进“疠迁所”之后,要么被投入水中淹死,要么被生坑,可见秦代官府看待熏染病患者十分野蛮 。


汉代熏染病患者的待遇要比秦代好得多 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纪录,西汉元始二年(2年),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,民间疫病盛行,汉平帝下诏将患者隔离在空置的府第或客店中,并提供医药 。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也纪录,东汉延熹五年(162年),中郎将皇甫规率军西征姜人,军中疫病盛行,死者十之三四,皇甫规下令将熏染的官兵统一安顿到“庵庐”中举行隔离治疗 。显然,用隔离治疗的方法控制疫情,在汉代已起源形成一种共识 。


古代瘟疫夺去了无数生命,由于其时医疗水平低下,熏染病患者存活的几率并不高 。据曹植《说疫气》文中形貌:东汉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的大瘟疫,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”,甚至整个家族殒命殆尽 。才华横溢的“建安七子”中,就有五人染病去世 。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,幼年时家族生齿有二百余人,但不到十年,家族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殒命 。正是由于不忍眼见疾疫横行,张仲景才立志学医救民,厥后成为了“医圣” 。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,对熏染病患者实验隔离成为了常态 。《晋书·王彪之传》纪录,东晋永和(345-356年)末年,疾疫盛行,其时有这样一条划定:朝廷官员家中有三人以上熏染盛行疾病,纵然官员自己未病,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 。由于他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或处于潜在期 。这一步伐相当于现在熏染病防控中的对亲近接触者举行居家隔离 。


隋唐时期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生长,医疗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 。其时,除了官方的医疗机构之外,释教寺庙也开设众多病坊,收养贫病的平民 。其中专门用来隔离和治疗麻风等熏染病患者的病坊,被称为“疠人坊” 。《续高僧传》卷20《僧人智严》纪录,唐太宗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僧人智严住进了石头城(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)的“疠人坊”,逐日除了向麻风病人布道说法外,还替他们治病,甚至为他们吸吮脓包,无所不为 。智严僧人在疠人坊中生涯了十多年,直至唐高宗永徽五年(654年)去世 。


两宋时期,病坊改称“安济坊”,由官府管理并提供经费,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疾疫防控机制 。《宋史·食货志》纪录,北宋崇宁(1102-1106年)初年,蔡京主持朝政,建设了一套完善的赈恤系统,在天下各州县普遍设置了“居养院”、“安济坊”和“漏泽园” 。其中“安济坊”配备有专门的医护职员,病人在“安济坊”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 。关于熏染病患者,单独安排居室,实验隔离治疗 。蔡京是史上著名的奸臣,被列为“北宋六贼”之首,可他推行的社会救助制度,却让宽大穷人获得了实惠 。


元明清三代,种种疾疫频发,仅鼠疫和霍乱这两种熏染病,就导致了数以万万计的人丧生,可其时的防控手段却泛善可陈 。除了对熏染病患者实验强制隔离步伐外,达官朱紫往往只顾自己逃命,远远逃离了疫区 。如满清顺治八年(1651年),京城天花病毒大爆发,顺治天子为阻止熏染,竟一溜烟跑到几百里外的遵化逃避了数月 。


祝好朋侪长征步向三春迈,伟业图从四化描!